春节“它经济”升温 宠物寄养服务日趋精细化******
中新网上海1月16日电 (记者 郑莹莹 徐明睿)“早饭9:30左右,1满勺干粮+1/4罐头+1勺益生菌+1颗蛋黄(捏碎)+3颗软骨素+维他命(维生素)6颗+卵磷脂3颗。”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家宠物店内,一只布偶猫的“玻璃房”外贴着一张精细的食谱。
临近新春,沪上宠物寄养升温,服务日趋精细化 徐明睿 摄春节临近,不少萌宠的主人回家探亲或外出过节,路途遥远,携宠不便,沪上宠物寄养服务火速升温。记者走访发现,一方面,春节期间寄养费用有所上升,另一方面,相关服务日趋精细化。
上海某宠物店的店长欧小瑞说,寄养猫狗不比存放物品,宠物在饮食和生活上有很多要求,除了最基本的遛狗、陪猫、喂食、铲屎等,还包括喂药、擦眼睛、拍短视频反馈给客户等各种服务。他会将宠物主人的要求记下并打印出来,贴在每个“房间”外,以便照顾。
临近新春,沪上宠物寄养升温,服务日趋精细化 徐明睿 摄“有些可能要喂鱼油、奶粉,有些要喂药,甚至像加菲(猫)可能每天要擦几次鼻子和眼泪。”欧小瑞说。
上海市静安区某宠物店的寄养主管罗平告知,尽管春节期间的寄养费用比平时贵了大约50%,但其宠物客房也已经基本订满。
临近新春,沪上宠物寄养升温,服务日趋精细化 徐明睿 摄商家们表示,春节宠物寄养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宠物服务日趋精细化,人工费相应看涨。
上海黄浦区陆家浜路某宠物店的店员张女士表示,部分宠物换了环境后容易产生紧张、不吃东西等应激反应,因此他们会让宠物主人带上一些宠物常用物品,防止它出现应激反应,“自带碗,还有它的床垫,我们会给它一个像家一样的空间。”(完)
临近新春,沪上宠物寄养升温,服务日趋精细化 徐明睿 摄双集中供地模式迎变****** 试点两年,双集中的供地方式迎来优化。2月2日,一份落款为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要求各市、县自然资源部门根据年度供地计划,分批次公开未来一定时间段内拟出让地块的详细清单。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,同时,详细清单内的地块,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,这意味着试点两年的双集中供地模式迎来转变。 业内分析指出,转变不代表要取消集中供地,更为灵活的供地方式和节奏,将更符合“销售市场活跃-投资拿地活跃”的逻辑。 根据形势“调整和优化” 《通知》的核心要点是“推进供应信息公开”。《通知》明确,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,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,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限制。同时,详细清单内的地块,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,这意味着试点两年的双集中供地模式迎来转变。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,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实际上是对过去集中供地模式的修正。2022年集中供地工作推进中,过于密集的供地,导致房企拿地的准备工作遇到了很多困难,最终导致对于地块的情况掌握不到位,也影响了投资拿地的策略。政策明确了3个月的缓冲期,实际上是希望地块信息为房企和市场所消化,本质上也是希望土地供应工作和市场需求做紧密的对接。 在严跃进看来,政策内容不代表要取消集中供地,而是要对集中供地进一步优化,充分体现了供地思路兼顾短期矛盾和中长期制度安排需要。虽然今年1月份各地投资拿地依然比较疲软,但随着“销售市场活跃-投资拿地活跃”的逻辑线更加清晰,后续各类企业依然会有积极拿地的动作。 “并非‘取消’,而是根据形势‘调整和优化’。”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称,集中供地是长效机制,不能因市场低迷就退出。集中供地的本源,一方面是疏通供需双方的信息,引导各方预期,避免抢地导致地价推动房价,导致资金大规模涌入楼市;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土地合理定价,纠偏地方无序的土地财政行为,并通过强化信心披露和供地规则,倒逼熟地出让,降低开发商拿地无序的成本。 部分城市此前已放宽 2021年2月,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实施住宅用地“两集中”,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、集中组织出让活动,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。但事实上,此前已有部分城市打破了集中供地次数的限制,改为一年四次或多次的集中供地,更有城市暂停了集中供地模式。 据了解,北京、杭州、南京、苏州、无锡等城市于2022年纷纷推出五批次集中供地,武汉在2022年更是上架了六批次集中供地。 2022年10月,江西住建厅发文,将持续完善房地产政策,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,力争将南昌从“集中供地”城市名单中调出。此外,22个试点城市中的长沙也于去年官宣土地推介方式将进行调整,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,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。2023年开年,天津首次单独挂出1宗涉宅用地。 中指研究院土地市场研究负责人张凯在“中指市场形势及企业研究成果分享会”上介绍,回顾2022年22城集中供地来看,计划完成率不足六成。对于2023年土地市场走势,业内人士预计并不乐观。其中,市场热度仍将持续分化,安全应成为今年房企选择城市的重要标准。在土地规则上,各地采取多次分散供地,优化供地条件,降低参拍门槛。 李宇嘉指出,集中供地模式是在疫情后开始推的,主要是应对当时高地价及新一轮楼市上涨。同时,从那时开始,也开启了一揽子长效机制建设。当对房企定向去杠杆、要求自有资金拿地,全面打掉“前融”时,通过集中供地(一天内完成十几宗地块出让)控制源头上抢地、诞生高地价的必要性,已下降了很多。但后续商品房市场下行,回款走低,开发商资金链紧张,此时继续沿用集中供地,在很多城市甚至导致大面积流拍,恶化市场预期的同时,此前出让的高价地也无法开发了,甚至计提坏账准备。 此次《通知》也明确,各地要将住宅用地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以及对应的住宅建筑面积,作为测算下一年度供地计划总量的参考。要“因城施策”安排计划总量,凡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长、土地流拍率高、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城市,应当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,其中已供应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积超过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5倍的城市,应当从严压缩计划规模直至暂停供地。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